EN

杨朝明:中国书院教育的千年传承与当代新生

杨朝明: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、尼山世界儒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、孔子研究院原院长、杭湾书院专家委员会专家,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与教育思想研究,对儒学的现代化应用有着独到见解。

*文为杨朝明老师在2025年6月20日,杭湾书院主办的“第二届心性教育峰会”中所作“千年传承与当代新生”的分享精编,内容有删节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:

书院为什么称为书院?中国历史上书院是怎样的一种状态?书院的核心价值、核心理念是什么?今天我们如何去建我们的书院?书院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如何彰显?围绕这些问题,我们可以回到2000多年前,在那样一个年代,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书院的一种影子。

书院虽然产生于唐代以后,但是书院的教育,发端于孔子。那时候虽然没有书院,但我们可以称之为“前书院时代”。后来的书院的方方面面、精神实质、内在价值导向,都源于孔子。大家知道孔子那个时候是礼坏乐崩,周公继承了夏商的治礼作乐,但是到了孔子时代礼坏乐崩。孔子继承周公的思想,思考如何才能让礼乐大兴,让社会和谐,让民生安宁。

孔子有一句话:"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"由此孔子博大精深的仁学思想体系创立了。

孔子的教育其实就是现代教育的雏形。比如孔子开始办私学,一般称为家学。私与公是相对的,叫背私为公。孔子以前的学说是官学,孔子实际上打破了原来官学的垄断,下移民间,开创了新的教育形式

孔子实际上奠定了传道的使命,孔子教的是诗书礼乐,诗书有义,礼乐有德。孔子教育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。

孔子开创了后世书院的一种传统。什么叫书院?书院里面有书,是藏书的地方;书院有学生,是教书的地方;书院还有很多老师,也是写书的地方。所以藏书、写书、教书等等,实际上都是围绕书展开的。书是一种表象,书背后有其价值和意义。孔子晚年退修诗书,在曲阜洙泗书院教书,这一书院号称书院之祖。虽然那时候没有书院之名,但是后世在那个地方建了一个洙泗书院。

书院实际上是做什么的?在《孔子家语》里面有这么一段话,我觉得特别重要孔子之施教也,先之以诗书,而道之以孝悌,说之以仁义,观之以礼乐,然后成之以文德。大家一看就明白,孔子弟子三千,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,这七十二人其实都是有文德之人,所谓文德,就是立德树人,书院教育其实就培养一个人的德行。

那么如何培养?我觉得这段话说得非常精到,概括得非常了不起:

先之以诗书,这是教育的起点;道之以孝悌,这是教育的方式说之以仁义,这是教育的核心观之以礼乐,这是教育的辅助

洙泗书院,它作为孔子办学的象征,它里面所承载的内涵,其实就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,一个教育的体系。

这种体系在唐代以后,各府州县皆立孔庙。孔庙是一个传道的方式,那么孔庙是普益社会的,那么普益社会,要讲经义,经义来自哪里?经义其实就来自书院。书院读经典,书院读经书,经书里边有经义,经义搞清楚了,以后参加科举考试,取得功名,以后走向社会。那么走向社会为政的时候,通过孔庙见人间,通过家族立祠堂进行家族教育、家风教育,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系。

隋唐以后开始书院兴起,书院之名初现。在唐代的时候有个叫丽正书院、集贤殿书院。集贤殿就是很多了不起的人在里边一起研讨,就是很多的经典,然后培养的人才,里面有很多的书,所以名为书院,其实这就是最早书院的雏形。到了宋代以后,书院越来越多,很多有名的学者都是依托书院培养人才。书院和官学形成了非常好的配合。书院里面写书、教书、藏书等等。

可以简单地说,书院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地方,也可以说是心性教育的最大特点。那么书院它不仅仅读书,它也关注天下、关注社会、关注人心。比如说到了明代的东林书院,大家都比较熟悉,他讽议时政,裁量人物他们就是关心国家、关心社会、关心民族的命运,风声雨声读书声入耳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。我们今天说有家国情怀,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到平天下。实际上一个人的情怀,就像现在网络上大家探讨的“横渠四句”: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每一个有志的人,每一个希望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人,都应该有这样的志向。

天地之间有没有一颗心?这个心就是共同的一种价值信仰。当人们有了共同价值信仰以后,一个民族的发展才能形成合力。

今天我们谈书院问题非常有意义,非常有价值。现在中国的书院确实很多,数量很多,但是说书院应该怎么办?在这一点上,杭湾书院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有意义。书院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,韩国人已经将书院文化申遗成功了,大家可以留下无尽的思考。

传统中国的四大书院,是嵩阳书院、应天书院、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。

这些书院起源于私学传统,它的建筑布局和环境特征有非常有特点,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治学方式也和今天所思考的,和我们今天在杭湾书院看到的都有高度的契合。另外这些著名的书院它的文化地位非常重要,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。研究这些著名的书院,对今天的书院教育非常有启示,要守正创新,什么是正?要抓住正?这就是今天思考学院的意义。

到了近代以来,中国人遭到了太多的屈辱。我们反思落后原因的时候,转嫁、迁怒于自己的传统,就像我们今天对于传统文化有太多的不理解,有太多的误解一样,对书院的理解也出现了一些偏差。

近代存在一些问题,书院制度终结了,学者们开始也尝试重新进行建立一些书院,进行一些精神上的一种传承。今天我们在这样背景下来思考书院的问题,今天要复兴书院,实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,和弘扬传统文化一样,我们要“两创”,但是创新一定是守正基础上的创新。

所以我们深入去思考书院的文化传统,书院所承载的内在的一些东西,对于现代书院的建设那么意义非常非常重大。

传统书院现在很多地方也在重建,在各地都有。在众多的书院中,我觉得,杭湾书院进行了深入的、细致的思考与梳理,继承了一些优秀的传统,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杭湾书院。杭湾书院的理念和我们传统之间它其实有一种内在的链接。

在今天我们理解书院的情况,那就思考书院教育的核心价值。

传道这是第一的,“道者,所以明德也,德者,所以遵道也。是故非德不尊,非道不明。”就是我信什么?只有信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做?只有有正确的价值观念,才能有具体的行为方式。

所以书院它的根本问题,实际上继承几千年的中华传统,这就是道德。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:我如何做人?成为什么人?为什么这样?

当我们大家都有个共同的价值理念,那么我们就会形成合力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连绵不断的,这种连绵不断是因为我们的先哲,从那时候开始就把自己思维锚定在天地之间,守正,大中至正。政者,正也。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培养优秀人一定是走正道。走正道其实就是今天要传的道,所以它和一般的知识传授有联系,也有区别。

今天的书院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仁才,不仅仅是培养这些仁才而已,由修身开始,到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中国人历来都讲平等,但是平等是人格平等,没有讲责任平等。中国人培养的就是有责任心的人,所以孔子说,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”。

培养一个君子要知命。什么叫命?第一是天命,第二是使命。

我的天命,我是一教师,教师就要传道。那么我的使命是什么呢?使命就要立德树人,所以我知道我的天命,我才有荣誉感;我知道我使命,才能激发使命感。

当我们每个人都有荣誉感,都有使命感,才有可能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大人和君子,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。检验标准是什么?检验标准就是我们人才,他自己成为一个什么人,将来能不能做事业?能不能做工作?

我非常赞成咱们杭湾书院的一种理念,什么叫文化?“文化即业务”,当我们说自己很有文化的时候,结果做什么什么不行的话,那你真的有文化吗?文化是干什么的?连我们对于自己国家民族的复兴,对我们的兴盛没有担当的话,你说你有文化,请问文化是什么?

“返本开新”,这个话题是很大的话题,也是永恒的话题。形制创新,与内涵之间有密切的关系。如何创新?也是我们在杭湾书院一直思考、研讨的话题。

 

对杭湾书院“未来企业领袖班”感兴趣的朋友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申请!